6月13日。上午9:30,周咬脐先生的遗属杨文清女士来,以及她的女儿、女婿一起,一行共三人,捐赠《嘉禾拾穗杂文集》《宋嘉禾郡守表》《精严寺志》《万历嘉兴府志》等图书,共计四种10册。
此处抄录《嘉禾拾穗杂文集》目录,计有:药酒石佛杨九牧;兰台药局徐太医;嘉禾南栅米市埠;汉塘蚕宝上茧山;双百盛世怀悦泰;高氏酱园出乾隆;禾城皮箱朱氏铺;同乡义举话会馆;夜半笙歌谁家院;永明电灯放光明;商舶辐辏小火轮;中街塘湾一水牵;银钱典业话当年;三洲理发美容颜;四厦高耸丽桥头;评弹汇集忆珊凤;文明戏馆几许家;一篙点月摆渡船;月河客栈适逢春;禾菜溯源话徽馆;柜台斟酌一壶酒;近水楼台茶馆店;歌唱桃花扇底风;书海茫茫学无涯;估衣喊摊八成新;风餐露宿记摊贩;嘉禾宋志知多少;万匹彩练当空舞;冯昌年从业记;又闻嘉兴味;浅谈“马家浜人”的饮食起源;禾菜溯源话徽馆;觅食禾城几多回;南湖船菜简介;南湖船菜别样鲜;五芳粽子老招牌;台北印象手记;饮食同源 厨艺同根:浅谈台湾美食“中华八大菜系”;禾肴又见南湖菱;嘉兴名店五芳斋;梧桐庙会吃食多;禾城老酒清若空;嘉兴宣公桥拾旧 最忆茶馆老东园;铸金翻摄影新模;重拾同生洽酱园记忆;《西驿亭》元碑先睹记;西驿绝唱处 邮传题咏多;千年话古驿:试述嘉禾西水驿之沿革;情系祖国文化遗产:嘉兴本觉寺遗址寻访记;追忆嘉兴泗湘池的人和事;太平桥采风记;九桥环绕能仁寺;嘉兴放鹤洲;凤池溢彩 爽溪流芳;凤池溢彩 爽溪流芳(二)。
收到赠书《嘉兴历史建筑的文化解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生产建筑;桥梁建筑及其他类历史建筑。附录三个:专家评读;嘉兴市区历史建筑名单;撰稿人简介。
“公共建筑”部分,收录九处,具体有:南湖高级中学校舍;秀州中学校舍(北斋);嘉兴老农校;嘉兴老邮电大楼;嘉兴电力博物馆;嘉兴旅馆;中基路197号;大昌当铺;南湖革命纪念馆(老馆)。
“居住建筑”,收录三处:东栅卢氏民宅;徐诒谷堂;南湖路小洋楼。
“生产建筑”,收录六处:田丰粮仓;王江泾粮仓;厚生丝织厂;海鸥电扇厂;嘉兴冶金机械厂;嘉丝联茧库。
“桥梁建筑”及其他类历史建筑,收录两处:壕股桥;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
《味书轩》总第44期
2025年5月,编印出《味书轩》总第44期。本期专题为叶加老师撰写的“新兴街道历史文化”文章一组。详见目录如下:
【新兴街道历史文化】
放鹤洲记事(叶加)
三塔湾觅迹(叶加)
司宪坊、影僧柱、血印禅寺寻渊(叶加)
岳王祠追古(叶加)
真如教寺考略(叶加)
【嘉兴地方文化】
禾地苏轼之煮茶亭(叶加)
顾修《读画斋题画诗》中的嘉兴籍诗人(上)(傅逅勒)
许瑶光修复嘉兴桥梁史实考(张志松)
左宗棠力荐许瑶光任嘉兴知府史迹考析(张志松)
嘉兴城区西施史迹及其传说(王煦凯)
《红楼梦》出海之谜(吴齐正)
【三亲史料】
我的剪报情(张时良)
绍兴周氏酿酒史(周我云)
嘉兴古运河寻访记:长安闸
嘉兴古运河寻访记:长安闸
5月19日,周一。
上午,8:45从图书馆出发,去海宁长安镇,参观长安三闸。一行四人:许、郑、程、薛。大约一小时后,到长安镇上,联系方林峰,到他家小区。他拿着两个快递包裹走到小区门口,先把快递寄存在门卫室,然后跟我们上车,去往长安闸旁边的虹桥。
因为我已经来过这里三到四次,所以对参观流程很熟悉了。方林峰先给我们讲解虹桥上面的浮雕,以及桥联、构件、水流等等。古桥上面,有一位小姐姐正在做直播,售卖丝织品衣物、帽子等等。
走过古桥,沿着河边小路往前走。旁边本来有一个长安闸展示馆,今天关闭不开放。再往前,就是长安坝。方林峰给我们详细讲解了王相公堂、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在这里,薛路下到已经干涸的坝底,捡起一片巨大的河蚌壳。一路拿着,连喝水都不舍得放下。走到老沪杭铁路边上时,到一家炒货店拿了一只塑料袋,一路拎着。
之后穿过长安坝,往长安三闸方向走去。上闸、中闸,目前还有上闸桥、中闸桥。另外,还有后来新修的“上闸桥闸”。
路过“陈氏民宅”,过中闸桥,到达下闸区域,需要从地下立交穿过老沪杭铁路。有一块“下闸遗风”的石碑,以及发掘出的下闸遗址。在此处合影留念,方林峰为我们一行四人拍照。
返程,穿过东街、中街,回到下车的地方。坐车,方林峰带我们去一家饭馆吃饭。点了红烧鱼头、长安宴球、烧河蚌、三鲜、千张、白切鸡、番茄蛋汤。许馆付账。
饭后,把方林峰送回小区。之后,出发去崇福镇。
2016年疗休养(浙江丽水,10月10日至14日)
2016.10.10,周一,丽水
本年度的单位疗休养定在了10号到14号,地点是丽水及周边。
10号早上7:30单位集合,乘坐大巴,约四小时到缙云。中途在东阳休息区休息10分钟。
在缙云鼎湖峰景区大门口的一家餐馆吃午饭,定点接待单位,生意很好。饭后进景区。这里主打轩辕黄帝文化,建有黄帝祠宇。
鼎湖峰是一个直立向上的山峰,海拔172米,据说只有三个人爬到了峰顶。但是跟它平行的一座山就好爬多了,跟同事七人一起,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爬到了山顶。
下山到黄帝祠宇前面的亭子里休息,到下午三点集合上车。一个半小时路程到丽水莲都区,入住飞达酒店。
五点半晚饭。饭后散步至大溪江江边,看紫金大桥,紫金大坝。九点钟回宾馆休息。
10.11,周二,丽水
早上八点吃早餐。在顶楼十五楼的旋转餐厅,早餐品类很丰富,这次疗休养在吃饭上面是很有保证的。
八点四十出发,去“古堰画乡”景区游览。在莲都区碧湖镇,从堰头村进景区,大港头村出景区,全程不走回头路。
景区门票六十元,旅行社价格是四十元,优惠力度比较大。
这个景区最著名的景点是通济堰。估计也没几个人听说过。景区门口挂了一块红布遮住的牌匾,上书“世遗通济堰景区”,多位同事表示怀疑,说怎么可能是世界文化遗产,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地方。我打开手机百度搜索通济堰,才发现它在2014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世遗,另外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世遗。
沿着村道进了堰头村,有个文昌阁可以歇脚避雨。今天雨确实不小,连着下了大半天,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
往前行,有棵巨大的树心已经空了的香樟树,仅靠树皮支撑,顽强存活。树下一块石头,被人画了一只小松鼠上去,惟妙惟肖。
沿着小河一路前行。导游介绍,天气好的时候,这条小河边,全是来写生画画的学生。今天雨天,倒是一个也没见着。
路过一些明清民居,转弯就到了通济堰。这个堰规模不大,跟都江堰是没法比的。但原理差不多,都是利用了新河道进行分洪的原理。
看完通济堰,继续沿河边(大溪江)前行。在码头乘船到另外一个村,大港头村。六七分钟的航程。
大港头村的画廊非常多,亭子下面看到了正在写生的学生。天气好的时候应该会有更多人写生吧。
沿着古街走了一路。到一个画廊里看了看展览。不懂美术,所以也看不出画的好坏。
上午11:20集合,在当地吃农家菜。鱼汤炖得非常鲜美,很赞。土鸡炒得也很好。整体上微辣,能接受。
饭后返程。多位同事鞋子袜子均湿。我倒还好,没有湿到袜子。
下午没有安排活动,就在宾馆午睡,休息。到17:30外出用餐,一家主打河鲜海鲜的店。有两个小点心印象深刻。一个是刚出锅的糯米团子裹上黑芝麻白糖,一个是将蔬菜切碎拌进糯米团子蒸熟,相当于北方的素丸子。
饭后没有坐车回宾馆。跟六七个同事一起走了回去,议论诸多事项。全天步行一万一千多步,比昨天少了三千步。
10.12,周三,松阳
疗休养的行程安排得很是宽松,纯粹的吃喝玩乐。
早上十点钟才安排出发,所以早餐后又回房间睡了个回笼觉。十点钟坐旅行社随团的大巴车去松阳,路程一个多小时。
到达目的地之后,导游先带我们吃饭。整个行程的餐饮标准是九百元一桌,所以能吃得相当好。每天都是满满一桌的鸡鸭鱼肉。
吃饱喝足,开始逛景点。第一站是延庆寺塔。因为有2.5度的倾斜角,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比萨斜塔。目前只准登到二层,不让再往上爬了。周边群山环抱,景色优美。
第二站是黄家大院。清末民初的大宅院,主人花了五万五千两银元建造,很是精美。这个精美主要体现在宅院的木刻木雕上,极精细,连一瓣梅花的花蕊都能看清楚。房檐窗格雕满了梅兰竹菊,渔樵耕读,龙鱼蝠寿。号称最好的东阳木雕在松阳。
第三站是大木山茶园骑行。一片很大的茶园,可以骑车在里面骑行两个小时,中途可以凭门票换一碗大碗茶。骑车从长长的斜坡上飞速冲下,感觉好爽。
下午三点半结束骑行,乘车回莲都区。五点半路边餐馆吃饭,大份烤鱼,大份烤猪头肉,大快朵颐。
回宾馆后时间尚早,外出散步近一小时。全天步行一万三千步。回房间后休息,点播了一部电影《简•奥斯汀书友会》,看完睡觉。
10.13,周四,云和
今天离开丽水市区去云和县。早餐后跟许馆等四人闲聊,谈及高华《红太阳》诸书。
十点钟,带上行李退房,坐大巴到云和。车程一个多小时。下车先吃中饭,然后入住云和大酒店。
下午四点才开始集合活动。坐乌篷船畅游十里瓯江,风景殊美。
晚饭是一桌全鱼宴。味美。
晚饭后出门散步。河流又宽又浅,颇有京都鸭川味道,唯两岸堤坝比鸭川高出许多。
散步归来路过云和县政府,进去一观。这里曾是浙江省政府临时办公所在地,抗战时期1941至1944年的事。建筑大多保存完好,多是一栋栋的两三层小楼小别墅,有三棵巨大的很有些年头的香樟树。
当过临时省会的城市比较有气度。路上车辆都会主动礼让行人。比横冲直撞的若干北方城市好出太多。
今日在微信读书 App上读完了刘海影先生的《中国经济下一步》,写得很好,站在今天来看,他在2012年底做得推论完全正确。接下来继续看他写的《中国巨债》。
(船游瓯江)
10.14,周五,云和
早上八点半退房出发,去云和梯田景区。
换乘景区小巴,一路盘山而上,到达景区入口。
进入梯田景区,便是满眼的金黄灿烂,水稻正在成熟。沿着田间小路慢慢往下走,波澜壮阔的梯田便呈现眼前。
这场景,好像在《中国国家地理》(浙江专辑)中看到过。
下午返程,用时五个小时。
查找《烟雨楼诗序》
5月17日,周六,到馆值班。回复唐女士:只查到了1927年的《烟雨楼秋禊诗序》,以及清初的《烟雨楼诗跋》(吴与榷),别的没有查到。
之后,在《烟雨楼志》下册卷三中,找到该篇《诗序》。另外,《康熙嘉兴府志》卷十八“碑文序传“中,也收录此篇《烟雨楼诗序》。现整理如下:
烟雨楼诗(并序)(清·许焕):
鄂渚西浮,黄鹤仙人之宅;彭流东汇,珠帘帝子之居。王粲飘零,荆州作赋;元规高燕,武昌骋怀。子荆以酒擅名,隐侯以诗揽胜。莫不汇秀人文,标奇川岳。
若乃乡名醉里,邑号嘉禾。控天目而引具区,带诸溪而枕沧海。水市蛟宫,尚记秦王之跸;妆台石镜,犹沉西子之容。西望荒亭,勾践语儿之地;东瞻故垒,子胥镇戍之坞。鸿波浴日,万雉参差;长水连天,双鸳上下。加以绮罗谷溢,锦绣川回,越绝之所未书,吴都之所莫赋。
烟雨楼者,东南地肺,汇碧水而成洲;西北天材,驾中流而砥柱。千栌赫奕,万栱崚嶒。植绿芰而动微风,舒丹莲而制流火。横塘远眺,碧烟与翠树俱浮;粉蝶遥临,暮雨共银涛一色。郢中上客,白鹄兰桡;邺下名贤,青虬桂楫。秦宫既奂,染翰雕棂;鲁殿岿然,抽毫镂槛。洵足表由拳而作镇,光泽国而称雄。往朝倾圯,竟委苍凉;世路升平,未遑休复。神雀故基,共原田而膴膴;凌云余趾,对烟水而茫茫。
焕数载登书,久忝郎署;一麾出守,承乏名邦。咫尺维桑,公私鞅掌。汲长孺之卧治,尝切心胸;谢宣城之歌风,徒縈寤寐。既而出郭行春,穿林问俗。触目寒烟,伤心蔓草。顾瞻堂坳,易为涂塈。纵横百步,层累数寻,实处朱鸟之方,爰界苍虬之位。若使蔓草开基,诛茅启迳,虽无杏梁藻棁,玉磶云楣,然而金谷成园,良资鲁匠;兰亭驾栋,犹藉邓林所望。蹑临川之屐,共拂荆蓁;树杜预之碑,载襄丹雘。庶几排天凤翼,云汉回章;映水虹梁,蛟螭失采。从此春风少长,绕屿流觞;秋菊宾朋,凭阑落帽。岂徒山简有高阳之乐,谢公擅永嘉之胜而已哉?
范洪祥《烟雨岁月》
过眼录 5月12日,周一。早上,范洪祥先生来,捐赠13册他的新书《烟雨岁月》。2025年自印本。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我祖籍安徽歙县,幼时在南湖之滨的乡下集镇(新丰镇)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那里是我生活与求学的起点。”
封面勒口中也有作者简介:1950年生,1968年参军,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汉塘河之歌》《汉塘巨变》《风物往事》等散文集,参与编写市《统战志》《审判志》《南湖区志》《秀洲区志》等。
本书共收录86篇文章,约20万字,取名《烟雨岁月》,寓意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全书分为五个篇章:文史拾遗;生活百味;人生履历;人物春秋;军旅短笛。
其中,“文史拾遗”收录的篇目有:新丰客运汽车站的兴衰;家乡的沟渠;家乡的河浜;告别“电荒”年代;当年照相馆印象;电话簿里话历史;穿履之变;故乡桥情;集镇棉布店逸事;集镇南货店旧事;小镇弄堂风;老旅游图的感慨;“全民经商”的那些日子;旧忆冬日罱河泥;嘉兴理发业变迁;嘉兴“渔改”的前前后后;汉塘史韵;“划地为牢”的年代;有奖贴花储蓄那些事;农民卖稻谷;记忆中的阉鸡师傅;辛劳甘苦话农民;静谧的失落老小镇之街。
吴引生资料
#咨询回复#
5月12日。平湖市曹桥街道野马村陆先生来,文化局安老师介绍来的。查询一位名叫吴引生的人物资料。他曾任新丰中学的校长。1962年,担任嘉兴市锡剧团的团长。1970年后,勇挑重担,下乡回到自己的家乡村里。
帮陆先生找出《嘉兴市文化志》,里面有关于“嘉兴市锡剧团”的一段介绍。再找出《新丰镇志》,找到一点与新丰中学吴引生校长有关的资料。另外,还在公众号上找到范洪祥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在母校新丰中学旧址前的遥想》,其中提到了这位吴引生校长。电话联系范老师,请他和陆先生直接沟通一下。范老师说,他还曾经专门采访过吴引生校长。之后,范老师通过微信发来一段相关资料:1958年8月,新丰中学命名为嘉兴县第八中学,当时任命吴引生为校长。1960年正式毕业首届初中生,时设7个初中班,学生351名。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随着县级行政、管辖区的变动和学校设置网的调整,嘉兴县第八中学更名为嘉兴县新丰中学。这时校长吴引生已调离。
过眼录:《南车草 薇堂和章》
过眼录:《南车草 薇堂和章》
5月12日。见《南车草 薇堂和章》一书,1988年复印本。朱彝尊 著,海宁蒋启霆先生捐赠。编号为TC089。
扉页有题跋,其中写道:《南车草 薇堂和章》,秀水朱竹垞太史中年粤游时所著也。卷中篇什,多半未收入《曝书亭集》,流传绝少,允属孤本。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四月,先梦华公(讳楷,字文隅)据旧刻初印本,重为摹刻,距今已百七十年。忆昔抗日军兴,故家图书流散,予偶于冷摊得此,藏诸箧衍,且五十年于兹矣。深懼珍籍之易就湮没,爰覆印十册以存原迹。梦华公精鉴赏,其来青阁插架之富,几可与吾乡吴氏拜经楼、陈氏向山阁相颉颃。公殁后,其书半归先生沐公别下斋。庚申之乱,别下所藏,荡为劫灰,至可慨焉。装订成,略识颠末如右。其是册能长留天壤间,则幸甚矣。一九八八年,岁次戊辰立夏后三日,海宁蒋启霆雨田父谨识于洗桐馆。
《姚辛书信选编》《姚辛左联研究笔记》二书
5月10日。下午,去范老师家,昆山夏子魁来,约在范老师家见面。夏兄赠送他编的新书两种《执着坚守的左联研究者:姚辛书信选编》《姚辛左联研究笔记》,姚辛 著,徐雪琛、何瑛、夏子魁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版。前者有正式书号,后者为自印本。两书装帧风格相似,应该是一起设计和印刷的。
据“前言”介绍,《姚辛书信选编》一书,是从夏子魁先生所捐赠的90通137页书信中,精心挑选出六十余通一百多页。
《人物小传》中介绍:姚辛,嘉兴人,生于1931年,从小就成了孤儿。他的童年时代是在重庆保育院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姚辛从上海公安总队复员,回到浙江嘉兴,在一所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其间他醉心于左联研究,并最终撰成一册关于左联的资料汇编——《左联词典》。1957年,他下放工厂做工。之后,他编写了第二本书《左联画史》。1999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之后,他又陆续撰写了《左联史》和《左联之鹰》。2011年1月21日,姚辛去世。
《姚辛左联研究笔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左联史料的新发现(7篇);对左联若干史实的再评价(3篇);五十年代瞿秋白资料(21篇);新时期瞿秋白资料(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