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上午,收到无锡陆文鹏先生通过快递寄来的《忠烈堂陆氏宗谱》。陆文鹏 主修,2022年(壬寅)续修。分为上、下两函,每函十册。除此之外,还赠送了一部重新制作的《盐城陆氏宗谱》,一函八册,光绪甲午年(1895)编制。感谢。
忠烈堂陆氏奉南宋陆秀夫(1238-1279)为第二始祖,称为忠烈公。1279年,崖山海战,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南宋皇帝投海自尽,南宋灭亡。当时陆秀夫年仅42岁。本谱奉陆秀夫的父亲陆大荣与叔叔陆大恩为第一始祖(并列)。而且,陆秀夫还是唐代宰相嘉兴陆贽的第十五代嫡孙。因为这层关系,陆文鹏先生特意联系到嘉兴图书馆,专门赠送一老一新两部陆氏家谱。
陆文鹏等人在“前言”中讲述了修谱背后的故事: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陆含夫(陆大恩儿子、陆秀夫的嫡堂弟)的第十世孙陆蛟和陆应袍兄弟两人,因秀夫公嫡血音讯全无,误以为秀夫公香火已断,才以代位继承人的身份向朝廷为陆秀夫申请“忠烈”谥号。朝廷反复调查后,认可代位继承条件成立,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予以批复。此过程中秀夫公的嫡血后裔无人现身参与和提出异议。
南宋灭亡后,隐姓埋名、伏迹在潮汕地区的秀夫公的嫡血陆繇和子海、浩、道的诸多后代,始终处于失踪失联状态。直到陆秀夫“忠烈”谥号被朝廷公示后,其嫡血才逐渐显现。但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始终无法直接与朝廷和生活在盐淮地区的含夫后代取得有效的联系。
因此,前五次创、续修谱,秀夫嫡血支系的后裔谱位一直空缺保留。至光绪二十年(1894)也未能等候到秀夫公嫡血后裔出现来共享“忠烈”殊荣。
2022年续谱,盐淮与潮汕地区的忠烈兄弟后裔终于取得了有效联系,双方对历史文献反复论证后,秀夫公的嫡血后裔首次以主人和主角身份正式编进忠烈堂总谱,使得忠烈堂第六版谱圆满落幕。
本谱篇幅庞大,共分为20卷。卷一为:忠烈公“光前裕后”手迹;前言;钱文忠、朱亚宗、陈瑞和、陆文鹏、陆云发、陆德文、潮州陆海扬、陆德琪等人撰写的序言;编委会名单;编纂人员名单;等等。
卷二为:范纯仁、杨一清、盛若林、萧誉、贺鼎、王梦熊等人所作谱序;淮阴家乘(陆应袍);十三世合定序;陆氏宗谱跋(康熙颜敏);陆氏谱系辨(道光陶镶);等等。
卷三至卷五,为第一世至第二十九世的世系总图。卷六至卷卷二十,为第一世至第二十七世的名行分纪。之后有编后记,勘误表,馀庆录,纪年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