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蒲浩成先生《味书轩》杂志三套

7月27日。中午,蒲浩成先生和徐女士二人一起到地文室。蒲先生说:“我是台湾人,现在秀洲工业园区开厂,老父亲不知通过什么渠道知道市图书馆编有《味书轩》杂志,特别叮嘱我来领取一套。你可以查阅一下蒲添生、陳澄波的资料。”小辉赠送蒲先生三套《味书轩》杂志。与蒲先生同来的还有一位徐忠英女士,对鲍志华《百味人生》和《庄一拂诗词曲文遗稿》两书有兴趣,小辉也分别赠送她各一本。

查询网络资料,见有:蒲添生(1912-1996),生於臺灣嘉義美街,陳澄波的大女婿。1933年赴日入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學習繪畫,後師事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KANO準優勝盾的作者)前後共10年。1941年,當時臺灣雕塑界還是一片荒蕪,蒲添生毅然放棄留在日本發展的機會,回臺灣耕耘,扮演臺灣近代雕塑史拓荒者的角色。蒲氏一生的雕塑作品超過200件,以塑造名人胸像聞名。他精準刻畫人物精神,忠實記錄臺灣近代社會風貌,將雕塑精神融入人物胸像藝術,於臺灣近代名人胸像領域堪稱臺灣第一。1981年開始持續採用人體模特兒來創作,完成數量甚多,風格多元的人體雕塑作品,呈現其對人體雕塑藝術的創作,表現理想美的精髓。1992年受李前總統邀約塑製『林靖娟老師紀念像』。1996年罹患胃癌後保留最後體力,奮力完成紀念像,兩星期後溘然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新联村志》

5月25日。收到桐乡图书馆顾钟梅老师寄来的《新联村志》一册。主编沈坤山先生捐赠。华老师撰写捐赠证书,为今年第10号捐赠。特此致谢!

新联村,是桐乡市濮院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面积4.38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53户,人口2546人。《新联村志》,吴越电子音像2019年11月出版,印量两千册。收录三幅古地图,分别是:清嘉庆四年(1799)二十八都村域图,清光绪三年(1877)村域毗邻图,清光绪年间村域水系图。《新联村志》分为二十章,分别是:村域、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土地变革、人口、村民生活、新农村集聚建设、农业、蚕桑业、工商业、党政社团、治安 兵事、文化 体育、医疗卫生、教育、民风习俗、宗教、人物和文献。

《浙江通志》总编室主任颜越虎先生将该书的特色归纳为三点。一是对一手资料的重视;二是对口述资料的重视;三是对“细节”资料的重视。颜先生认为:编纂村志的目的,在于把那些“具体而微”的构成单元中鲜活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保存下去。这对传统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编纂乡镇志、村志时,在资料的收集、选择、运用上,要以细取胜,特别要注重积累基层社会的日常工作、生产与生活等方面的鲜活资料,不论事、人、物,都应具体、可感。这样的资料才能够达到弥补省志、市县志相关记述不足的效果,而这正是乡镇志、村志的价值所在。

蒋涌涛先生的《话说吴越国界桥》

8月23日。上午,高周伟先生到地文室,捐赠《中吴》杂志一册,2019年第3期,总第20期。封面印有“立足常州·环顾太湖·放眼吴越·面向三吴”口号。该刊为内部资料性质,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办公室主办,薛焕炳 主编。本期杂志收录有葛剑雄教授的《从“苏松常太”到“沪苏锡常”》,蒋涌涛先生的《话说吴越国界桥》等文。其中蒋先生写道:“吴越国界桥位于嘉兴市秀洲区洪合乡旗杆下村九里港上,是一座三孔石柱平板桥,虽然只是市级文保单位,且已设障禁止通行,但其地位却非同寻常。相传此处曾为吴、越两国的分界线,故九里港又称为国界河。以桥为界,河北属吴国,河南属越国。”此外,当日还见海宁张惠烈先生所著的《红杏枝头》与《绿杨烟外》两书。

《嘉兴档案史志》2019年第2期目次

7月5日。收到《嘉兴档案史志》2019年第2期两册。本期主要内容有:嘉兴市档案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工作要点;党史研究:从《新乡人》到《少年新塍》——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嘉兴的渐进式传播(杜情义),毛泽东与海宁——毛泽东主席两次到海宁的史实考证和毛泽东主席《观潮》诗中“说”与“赞”一字改动的真相(王国坚);档案见证:用档案史料还原嘉兴解放峥嵘岁月(曹起铭),原始档案首次公布解密嘉兴峥嵘岁月——《嘉兴解放档案实录》阅读札记(沈爱君),1949年他们用青春书写一段历史:解放嘉兴(沈爱君);地情研究:乡土文化传承应适当注入当代元素(李强),民国时期余贤埭工商业概况简述(赵晨),硖石机器织袜业创办史略——兼谈爱国实业家郭幼川(陈宰);嘉兴记忆:嘉兴银楼与银器雕刻大师朱碧山(周荣先),迟浩田将军与五芳斋的情缘(杨颖立);史海钩沉:从项元汴墓说起(庞艺影);嘉禾随笔:我的母校——嘉兴红十慈小学(陈建华),报告文学是我的第二生命(鲍志华),默默承祖艺 勤勤行医道——记著名民间中医许培泰(董雄)。

杨颖立:沿着韭溪到宋代

杨颖立老师现场签名赠书。

7月31日。杨颖立先生到嘉图地方文献室,为图书馆赠送他新出的著作《沿着韭溪到宋代——江南人文手记》(杨颖立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7月版)。

杨先生在“前言”中讲到了书名的由来。在嘉兴,韭溪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河流,它与太湖的东部接通。韭溪也曾经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从唐代开始,韭溪就只是嘉兴城中一条市河而已。古时嘉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沿韭溪而成的。根据现存清末“嘉兴城区市河示意图”,韭溪由嘉兴西门入城,到了韭溪桥处才折向北,旧的的局前河、倾脂河、北门市河,正是韭溪在城区向北的故道。这几段河道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彻底湮灭。

杨先生认为,韭溪的繁华最终展现在集街上。集街旧时一直就是嘉兴的商业中心。它蜿蜒里余,傍河而建,这条河即韭溪,是古人“择水而居”最典型的城市形态。嘉兴,地处江南水乡,韭溪在城中的盘桓更显水乡特质。集街,北宋政和三年(1113)时曾用砖砌街。到了南宋嘉泰元年(1201)时,用石重砌,砖街成了石板路。直到元代,集街还被称为“大市官街”。集街一直是非常繁华的去处。

关于本书的写作缘起,杨先生在“后记”中介绍:“2009年,因约稿,与《哪里》杂志才女编辑姚金英闲谈,说起想定一些与集街有关的文章,一拍即合,从此《哪里》杂志有了一个名为‘集街轶事’的专栏,不想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也写了五六十篇文章。今在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解永健老师的建议下,重新整理,结集出版,并提议定书名为《沿着韭溪到宋代》。我觉得这个书名更切文意,更有想象空间,更有历史厚重感,也更有穿透力。”

如今,《哪里》杂志已不易得见,图书馆也仅保存有一套,变成难得的地方文献了。幸好,我们还有这本《从韭溪到宋代》,保存了杨颖立先生关于集街、关于地方文化的一些文章。在此推荐给大家,与读者诸君分享。

秀州中学校史资料及永明电灯公司资料

6月12日,周三。将《现存嘉兴地区家谱目录》整理完毕,共计252种,1346册。致电傅逅勒先生,又补充了3种3册。这样总计255种,1349册。

下班后路过洪波路,逛老韩旧书摊。购《世鉴:中国传统史学》,(美)伍安祖 王晴佳 著,孙卫国、秦丽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另有秀州中学校史散页资料:早期的校长与教师,历史上的校园,早期的学生社团组织,难忘的岁月,校友与校友会掠影。以照片资料为主,页码从265页到280页。尚不确定是哪本书上的。

还有《百年辉煌·电亮嘉兴:嘉兴有电100周年暨嘉兴电力局建局50周年留念》一册,仅存前14页。老照片有:1910-1919年永明电灯公司厂徽,1910年嘉兴永明电灯公司厂房,解放路94号老电厂发电机组,1917年嘉兴城市全图,嘉兴城市全图封套,南门帆落浜14号嘉兴永明公司第一批安装电表用户,1919-1946年嘉兴永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厂徽,1931年9月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浙江分会第三届年会(宁波)合影,等等。共计20幅老照片。

韩师傅说:“现在每天都很忙,要去进货,出摊。进货的时候,面对小山一样的旧书堆,要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卖的。如果一直卖不掉,那只能退回给他们。他们就把卖不掉的旧书装上卡车,拉到平湖一家造纸厂,打成纸浆,回收利用。你看中的这几张散页,是我从书上撕下来的,当时觉得整本书的文字部分没有什么用,这些散页中有老照片,可能好卖一些。早知道你收这些资料,我就把整本书都拿回来了。”

王店镇建设乡的“叶家环桥”

6月11日,周二。王店镇朱成龙先生到地文室查阅资料。朱先生说:他的祖上是从海宁迁到王店建设乡的,以前叫嘉会乡,附近有一个三官堂庙,还有一座桥,叫做叶家环桥。这一带之前姓叶和姓赵的人比较多,朱氏迁来以后,另外两个姓慢慢就没有了,来查查相关资料。

因为现在王店镇属于秀洲区,所以一开始给朱先生提供了《万历秀水县志》《民国秀水县志》,没有查到王店的资料。后来才发现王店镇虽然现在属于秀洲区,但在以前却属于嘉兴县的范围。于是又给朱先生提供了《至元嘉禾志》《万历嘉兴府志》《崇祯嘉兴县志》《光绪嘉兴县志》《东畬杂记》等资料。据《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嘉兴县,乡十二:劝善,德化,胥山,感化,移风,里仁,新丰,永丰,白苧,大彭,嘉会(治南二十里),长水。其市镇四:钟带,新丰,新行,王店。另据《至元嘉禾志》记载:嘉会乡在县南一十二里,管里四:鲁奥 梅会 朱巷 张满。不过这里都没有“叶家环桥”的记录。

最后,居然是在《光绪桐乡县志》卷五“建置·下”中发现了“叶家环桥”的记载:七都 蒋运桥;以下一图:泥水桥,蒋家桥,聚秀桥;以下二图:张村桥,种福桥,范家桥,双美桥;以下三图:河桥,罗高桥,泰安桥,乌鹊桥,仙家桥;以下四图:白兔桥,天顺桥,起凤桥,小徐庙桥,白云桥,萧王庙桥;以下五图:王正桥,叶家环桥,卜许宁桥,张保桥,耆宿桥…… 可见,此处原先属于桐乡县的管辖范围。

附注:乡村行政区划的层级,有乡→都→图→村4级。县治外以县城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4乡或若干乡;一乡统辖若干都,“以五十步(五尺一步)为率,筑堠一焉,表其都之界”;一都统辖若干图;一图统辖若干村。

《京杭大运河桐乡段古桥》明信片

6月10日,周一。《京杭大运河桐乡段古桥》明信片,一套12张,中国·桐乡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桐乡市运河文化集邮研究会 出版发行,吴荣荣撰文,鲍复兴题字,李群力编辑,颜剑明校对,李氏视觉装帧设计,博雅彩印制版印刷。封底介绍说:“运河贯穿桐乡境内43.87公里,有桥梁18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运河拓宽、改道、疏浚,绝大部分已被拆除,改建成钢筋桥梁,现保存完好的只有司马高桥。”

12张古桥照片分别是:

1.望仙高桥:位于大麻镇北,明成化三年(1467)里人沈本源捐修。1994年拆除。史志记载“地有麻姑仙迹”,因而得名。为单孔石拱桥。李渭钫摄于1989年。

2.松老高桥:松老高桥,位于原永秀乡永平村与上市乡东安村交界处,始建于宋代。90年代运河拓宽拆除。为单孔石拱桥。相传建桥前有老人于此撑船摆渡五十年,“所得渡值,铢积寸累”,建成此桥。后来老人化为松树,桥因而得名。私人收藏。

3.大通新桥:(大德新桥)位于原上市乡新桥村大白坟自然村,明宣德年间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桥洞两边有石雕对联:虹梁跨塘北,重题柱石仿彭河;归路出城南,百里水程窥省会。1992年因桥坍损拆除。李渭钫摄于1978年。

4.南三里桥:又名包角堰桥,位于崇福镇东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建,后又经明清四次重建、重修,1970年拆除。汤闻飞摄于1970年。

5.司马高桥:又名南高桥,位于崇福镇东南,明洪武年间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两侧跨步各27级,桥顶平台立有小石柱,柱端立有小石狮,桥洞两侧有石雕对联。李群力摄于2005年。

6.青阳桥:位于崇福镇东门青阳门外的运河古道上,清顺治初年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光绪二年(1876)两次重建,1982年拆除。私人收藏。

7.万岁桥:俗称南桥,位于崇福镇南,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建,宋嘉定十四年(1221)、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同治九年(1870)重建、重修,1970年拆除。私人收藏。

8.北三里桥:又名拱宸桥,位于原芝村乡上莫村杨家坝自然村与虎啸乡李家坝陆家角自然村的交界处,明天顺六年(1462)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后经多次改建、重建。1981年改建。李渭钫摄于1978年。

9.南高桥:古名通济桥,位于石门镇南,明嘉靖二年(1523)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最后一次重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桥栏两边各有石狮八只。桥柱刻有对联:望一点含山西峙,遥看塔影小于针;接三条诸水南来,曲抱溪流清似玉。1972年拆除。汤闻飞摄于1970年。

10.东高桥:位于石门镇东,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南坡石阶36级,北坡石阶34级。桥石柱上镌刻有对联:接苕水自天目西来,迳玉溪入苏境东折。后屡经重建、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最后一次重建。1972年拆除。汤闻飞摄于1970年。

11.青云桥:俗名姐妹双桥西桥,位于原城南乡新安村,始建年代待考。太平天国战争后,嘉兴知府许瑶光请帑重建,并题桥联,1976年拆除。李渭钫摄于1976年。

12.便民桥:俗称姐妹双桥东桥,位于原炉头镇皂林村,明正统初年建木桥,天顺时改石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拆除。李渭钫摄于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