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嘉兴二十四节气: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月9日,周日。端午节值班。收到通知,到办公室领取地方文献,是《2018中国·嘉兴二十四节气: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种七册,叶涛 王登峰 金琴龙 王一伟 主编,中国书店2019年5月出版。

“后记”中介绍:2018年6月18日至20日,“2018中国·嘉兴二十四节气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华美达酒店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民俗学会与嘉兴市节庆办联合主办,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协办。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主办方积极面向海内外专家定向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稿。同时,为推动研讨会举办地嘉兴市有关二十四节气文化调查与研究,中国民俗学会于会前组织近20位专家学者赴嘉兴农村,开展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的田野调查,写出了一批调查报告。公开征稿共收到来自海内外的论文和调查报告62篇,经中国民俗学会组织专家评审,评出入选论文20篇;特邀20多位包括港澳台等海内外知名专家出席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入特邀专家论文、应征入选论文和嘉兴田野调查报告共计40篇。

其中,有关嘉兴地方文化的论文有:二十四节气的地方化特征:以嘉兴为例(顾希佳);浙江省嘉兴市陶庄镇的清明节调研报告(徐赣丽 李慧 李玉涵 姚紫薇);嘉兴市海盐县秦山社区的清明节民俗调查报告(祝秀丽);节气、民俗与地方品质——《古禾杂识》中的嘉兴节气描述(李瑞明);从海盐文书《农夫汤景》看二十四节气中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习俗(杨学军 胡永良);嘉兴市新丰镇二十四节气民俗调研报告(赖婷 刘雪瑽);空间转换与变迁中的清明祭祖仪式——基于嘉兴市广陈镇山塘村的调研(侯丹洁 滕璐阳 毛水芹);乡村生活中节气的消亡与存续——以平湖山塘村为例(张磊);具象   化与实用性:嘉善县陶庄镇二十四节气的现状与发展(徐赣丽 姚紫薇);桐乡市崇福镇店街塘村、李家坝村二十四节气调查报告(彭佳琪 冯宇)。

2005年的《南湖名胜》

6月6日,周四。《南湖名胜》,政协嘉兴市秀城区委员会办公室、嘉兴市秀城区科学技术局 编,深圳市普加彩印务有限公司2005年5月1日第一版,印数三千,浙内图准字(2004)第161号。主编董雄。该书印刷没多久,也就是20天功夫,2005年5月20日,嘉兴市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序言》讲到:秀城自古多名胜,特别是以南湖文化、运河文化为代表的秀城区的诸多名胜,集政治文化、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遗址为一体,展现了区域内吴越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独特的内涵。《南湖名胜》是秀城区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是对秀城区名胜的一次盘点,旨在对秀城区名胜古迹作一个视角上的总揽。

内容分为七大块。一、历史胜迹:马家浜遗址、南河浜遗址、白坟墩遗址、雀墓桥遗址、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狮子汇渡口、子城、辛亥革命烈士纪念塔、嘉兴烈士陵园、嘉兴博物馆、嘉兴船文化博物馆。

二、秀水风光:南湖风景区、会景园、烟雨楼、揽秀园、小瀛洲、壕股塔、古运河、分水墩、西驿亭、三塔、落帆亭、秀水、环河绿化带、西南湖、放鹤洲、瓶山、范蠡湖、明伦堂、相湖、人民公园、城南公园、嘉兴大剧院、小区绿化。

三、古桥遗韵:秀城桥、北丽桥、文星桥、秋泾桥、南星桥、端平桥、烟雨桥、三步二爿桥、太平桥、日暘桥、石佛寺香花桥、新篁中桥、塔塘桥、石龙桥、胥山曹家桥、北郭桥、兴善寺香花桥。

四、古刹钟鸣:精严寺、觉海寺、小曹王庙、太平寺、血印禅寺、清真寺、冷仙亭、曹王庙、文生修道院、天主教堂。

五、名人故居:沈钧儒故居、沈曾植故居、朱生豪故居、汪胡桢故居、唐兰故居、金九避难处、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所、蒲华书画院、秀州中学、辅成小学、宏文馆、金庸图书馆。

六、里巷民居:中基路、双魁巷、月河埭、春波坊、梅湾街、明清街、高家洋房、穆家洋房。

七、寻踪觅迹:嘉兴县府城图、嘉兴城市全图、清代嘉兴八景、东塔、真如塔、铜棺塔、石佛寺、楞严寺、城隍庙、胥山、严助墓·天宁寺、嘉兴的里弄、附录(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已经停刊的《新禾商》杂志

6月4日,周二。整理旧杂志,找到一批《新禾商》,是范笑我老师去年退休前捐赠给图书馆的。致电《新禾商》杂志发行部,回复说早就停刊了,大概已经停刊五六年了,中间还改过一次名字,叫《环球市场》,总共发行多少期也讲不清楚了。

其中在2013年的第4期,还看到了崔泉森先生的一篇文章:《明代嘉兴商业环境与商贸发展》。其中讲到:“明代的嘉兴是封建社会时期经济发展的顶峰,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嘉兴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嘉兴获得优良水运条件是因为人工开挖的运河。”之后分三个部分展开,分别是:古代嘉兴是东南水运商道的要津;运河把嘉兴与全国水运网络紧密联系;嘉兴地方水网体系造就均衡发达的区域交通环境。文章最后注明了“待续”。

获赠《嘉兴书法》杂志

5月31日,周五。下午下班后到787艺廊,请秋鸣先生补送几期《嘉兴书法》杂志,重点补了2018年2、3、4期,其它有多余的也送了一些。2018年第3期,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册,成了图书馆收藏的独苗。

该杂志一年出六期,最新一期是2019年第2期,总第79期。本期责任编辑叶国祥,发行为周剑明。2019年3月出版。

该期主要内容有:(要闻)《葛书徴先生年谱》首发式暨“传朴堂”金石文化研讨会在平湖举行;嘉兴市妇女书法篆刻展评选揭晓;嘉兴各级书协春节送福送春联;我市杨帆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论坛)平湖葛家“传朴堂”及其收藏的聚散;清代碑学思潮下的嘉兴地域书家风格构建(下);关于书法经典的前沿之思考(一);记胡钁“移居郡城”及其它。(创作)来稿选登8件。(简讯)简讯4则;征稿  全国当代鸟虫书篆刻邀请展暨古代鸟虫书玺印藏品展(摘要)。(封底)说我斋名:大风居。

《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

5月31日,周五。岳教授到地文室,赠送图书馆《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研究》一册。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2019年3月自印本,封面印有“2017自主科研课题”字样。特此致谢。

该书主要分为“回顾与思考——基本面梳理”“嘉兴市区历史遗存调研——凤桥镇域”“案例研究——特色村落规划”三大部分。

“序言”中讲到:持续开展本课题显得意义深远。对建立本公司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长效机制,对今后的名城保护工作,以及各类规划编制重视文化遗存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最终实现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文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基础信息内容全面、查询便利、保护要求规范的目标。

第二部分讲到了凤桥镇的基本情况:截至2016年底,凤桥镇共辖2个社区、10个行政村,镇域常住人口50592人,户籍人口45323人。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4.94亿元,人均52078元。

另外还讲到了省级文保单位“白坟墩遗址”:位于凤桥镇永红村南水弄西100米处,占地10亩。为新石器时代崧泽、良诸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种类多,制作精美。原遗址四周河港包围,主墩东侧有几户民宅,现都已改变。主墩堆土较厚,达5-10米,因此文化层保存完好。遗址现种植花草,开发为旅游景区,对遗址地貌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遗址西侧有破坏,但遗址总体保存状况良好。

吴梁先生的《嘉兴望族考略》

5月31日,周五。吴梁《嘉兴望族考略》,2012年自印本,12万字,佳真文印社制作,仅印50本。2012年5月29日吴梁先生赠送给嘉兴市图书馆,有吴先生的亲笔签名。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嘉兴的陆氏、谭氏、岳氏、盛氏、钱氏、沈氏、方氏,海宁的查氏、硖石蒋氏,海盐的朱氏、张氏,共计11个望族。

作者在“自序”中指出:“嘉兴地处长江三角洲,汉唐以来逐步得到开发,迄至宋元明清至今,已成为东南富庶之区。市境内各氏族的流动变迁甚大,同姓不同宗的情况也较普遍。汉代的著姓严、朱、陆、顾四大姓,至今犹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原士族的南迁,对嘉兴望族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民国年间潘光旦先生《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罗列了嘉兴境内望族有90多个。岁月沧桑,人间巨变。明清至今(1368-2012)已经744年了。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嘉兴境内的一些望族,由于其祖先制有严格的家规家训,其后裔迄今已繁衍了二十五世以上,他们在嘉兴、浙江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或杰出的贡献。”

另外,吴梁先生还讲到编制这本书的缘起:“退休后,应邀参与《嘉兴市志》(1997年版)的编纂,在承担撰写的第46篇《民族 宗教 妇女 氏族》中的《氏族》时,接触了一百多种今嘉兴市境明清以来的族谱(宗谱、家乘)。开始认识了‘氏族’作为中国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血缘集团,‘氏族’内的望族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从近一百个望族中,选出11家(嘉兴7家、海宁2家、海盐2家)作一定范围的考略。”

21090530书事

5月30日。沈先生电话,拍一下《嘉兴市志》下册中关于地方志书目的部分。徐锦才校长来,请华丽老师帮忙看看《嘉兴市志》(1991-2010)中的“文献著录”章节,目前是按“个人著述”与“地情文献”分类,有重复。商议如何调整。徐校长请我在《嘉兴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打印稿上盖章,说这是从图书馆网站上面下载下来的,用于编市志做参考。方雅君女士来,带来了《情况说明》,上面写道:兹有浙江年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哪里》杂志上刊登广告,现特向贵单位借阅《哪里》杂志原件共11本,用于深圳市年代装饰有限公司起诉本公司商标侵权一案。   下午到787艺廊,赠送周剑明老师3册《味书轩》杂志,又向他讨了6册《嘉兴书法》杂志,分别是2018年第6期、2019年第1期、2019年第2期,各两册。之后同张国璜先生一起到文化局文联办公室,见高胡琛,向她赠阅《味书轩》杂志,并发放第19期稿费。随后到12楼,旅游产业促进处,送威剑老师一本。人不在,放在了办公桌上。

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资料:陈震东的《若水忆》

5月29日,周三。图书馆一楼咨询服务台来电话,说昨天有位先生捐赠图书,今天会来拿捐赠证书。下楼取来图书,是陈震东先生的《若水忆》两册。

此书为自印本,海盐县印刷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印行800册。全书33万字,506页,厚厚一大册。

全书共分四编三十四章。分别是:故乡·家世;青少年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离职休养时期。

其中第十三章讲到了“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34年(1945),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成立,是年9月开始招生,因为学校校舍等没有建造好,所以,每年只招一个班级,而且附设在嘉兴县立初级中学内。“嘉兴县立初级中学坐落在嘉兴县县城内道前街,从学校大门走出来就是街道。”

第56页:民国36年(1947)9月,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舍建好后,我们简一、简二两个班级的同学,便离开了嘉兴县立初级中学,迁入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为了兴建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舍,时任嘉兴县政府教育科长的冯熙,他请辞了教育科长之职,到我校担任校长。他进行调查研究,到处寻觅校址。后来他在嘉兴县南堰镇发现一片很大的杂草丛生的坟地,和南湖旁两座荒废的庙宇(朱天庙和地藏庙),这里的四周环境优雅,是个理想的办学地址,所以冯熙校长决定,在这里建造校舍。后来,在冯校长亲自组织和指挥下,通过土地平整,包括掩埋尸骨、清除杂草等措施,在荒草野地里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亮丽的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两座荒废的庙宇,通过整修成了师生宿舍等学校建筑物。校长冯熙为创建嘉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春露秋霜:浙江海盐丰山徐氏近臣支八百年人文历史

5月28日,周二。采编部通知去拿一批已经编目好的地方文献,计有117种,130册。其中有一册《春露秋霜》,徐基恒 编写,自印本。副标题为:浙江海盐丰山徐氏近臣支八百年人文历史。无编印时间,“后记”落款时间为2017年9月8日。

封面折页有作者徐基恒的个人介绍:浙江海盐县丰山徐氏近臣支第22世,北京景山学校高中语文教师,1954年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北京市破格高级教师。封底折页有本书责编徐基豫的简介:浙江海盐县丰山徐氏近臣支第22世,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教师,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6年晋升教授。

“前言”中对本书内容介绍颇详,简记如下:本书共25万余字。第一部分“原始纪略”是史料,记载了中华大地上徐姓的姓氏源头,带有传说性质。第二部分“丰山徐氏探源”也是史料,记载了浙江海盐丰山徐氏的源头,以及“近臣支”的世系。第三部分“前人史册”,是史料与多方文章的汇集,记录的是“用、文、肇、基”四辈人近二百年的历史足迹,起始年代是徐用仪出生的清道光五年(公元1826年)。第四部分是“回忆散文”,涉及六个人的故事:徐文霨、徐肇麟、徐肇和、徐基泰、徐基谦和徐基恒。第五部分是谱系表,由三个表组成:其一是徐基乾主编的《浙江海盐丰山徐氏徐槐廷后裔录》;其二是徐肇和编的《徐氏简谱》;其三是我编的《丰山徐氏近臣支直系血脉一览表》。作者特别指出:“前两个表是全书的亮点所在:前者将族中女子一律录入,后者将儿媳、女婿一并录入。”

另外徐基恒还讲到了本书的编撰源起和经过:“大约二十多年前,我就开始陆续地收集先人的历史资料,但是日常事务繁忙而无暇提笔。直到退休后,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起来了,才开始整理多年存留在案头的资料,也得以有时间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2010年我与学姐徐基晋于茫茫人海中邂逅,继而与堂兄徐基豫联系上。基晋大姐把有关‘徐家花园’的宝贵资料送给我,基豫大哥也把他多年收藏的家谱资料送给我。我于2016年夏天到哈尔滨看望了基豫大哥。我陆续地把编写好的文字一篇一篇地发给基豫大哥和基晋大姐阅读。对于文中细节,全书的结构编排,甚至打印错的字,他们都给予纠正、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因此基豫大哥成为我名副其实的得力责编。”

梅晓民《王店再忆》

5月27日,周一。海宁高翔来地文室茶话,并捐赠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最美好的时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11月版。作者杨卫华,海宁市尖山村人。特此致谢。另外,高老师还翻阅了《王店再忆》,很感兴趣,希望图书馆代为联系一下作者梅晓民老师,看是否能够赠送一本,或者购买一本。

《王店再忆》,梅晓民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9月版。今年2月26日,地文室联系梅老师,答应赠送图书馆,并委托图书馆王店分馆代为转交。3月28日,王店分馆馆长孙洁将书带来,收藏入库。在此一并致谢。

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分别是:风华篇、风范篇、风情篇、风物篇、风烟篇、风俗篇。后面还附有三篇读者书评。此前,梅老师曾于2014年10月出版《王店记忆》,此书为续集。

作者在“后记”中自述心迹:“《王店再忆》是我花了三年坐冷板凳的时间,一边从浩瀚的故纸堆里慢慢搜集资料,一边回忆干群众文化工作时的亲身经历,再艰难地一下一下敲击键盘所形成的结晶。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是补《王店记忆》材料来源之不足,二是利用新挖掘的资料继续讲述王店老故事,让读者对王店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王店再忆》是《王店记忆》的延续,古人说得好:‘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如果读者觉得《王店再记》还不至于‘衰’的话,我还将努力推出《王店三忆》。在笔者看来,王店是一口深深的井,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口井沉积着永不枯竭的历史文化之琼浆玉液。只要愿意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汲取那甘甜的井水,而我将继续努力地做这个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