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荣先生捐赠海宁赵氏家族资料

5月21日,周二。海宁高周伟先生带赵国荣先生前来地文室。高先生介绍说:赵先生有一些关于他家族的资料要捐赠。赵先生说:我这个赵氏,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亲信大臣之后,因为赵光义篡位,我的祖上躲避到了海宁这里,赵家汇。退休以后,我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一直在查找这方面的资料。这里有两个U盘,一个是2011年嘉兴电视台小新说事栏目对我的采访,一个是2019年4月7日海宁电视台对我的采访。这两个U盘资料捐赠给嘉兴图书馆。还有,这里有两张报纸,也一并捐赠给图书馆。

这两张报纸,一张是2011年9月30日《南湖晚报》的复印件,标题为《我是不是北宋开国功臣的后裔?海宁硖石的老赵“寻根”找家谱》,晚报驻海宁记者陈强报道。另外一张是2015年12月14日的《海宁日报》原件,标题为《赵氏是北宋开国功臣后裔?五年多辗转全国多地求答案     南苑社区居民赵国荣寻根找家谱  就想让后辈知道“我从哪里来”》,记者许涛报道。

《海宁日报》的报道开头引用了赵国荣先生所写的《寻根笔记》:“1988年,我偶然间在海宁针织厂资料室看到一本很厚的《海宁县地名志》,觉得有意思便借来阅读,看到有关‘硖石赵家汇’这页时惊呆了,原来我是北宋开国功臣赵彦徽的后代,这又让我联想起父亲跟我讲过的事情,的确是真的。我们硖石赵家汇这支姓赵的人,是北宋开国元帅赵彦徽的后裔,以前还有家谱可以证明,可惜在1935年左右被人骗了去,父亲在小时候见过家谱,清楚记载祖上是在北宋初,因一场变故从河南开封到了皖南,又从皖南迁移到硖石定居下来。2010年我退休了,于是产生了寻找家谱,查历史,重修家谱的强烈念头。”

《南湖晚报》还讲到了赵氏家谱被骗走的经过:“(赵国荣)父亲还说,他年轻的时候,在族长家里亲眼看到过有本家谱,里面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家族的世系变迁。但是到了抗日战争前,海盐有个姓赵的地主用20石米作抵押向族长借走了家谱,从此就没了消息。”

海宁“董宁文水墨画展”

5月23日。到一楼报刊阅览室,收取近期邮件。其中有南京董宁文先生寄来的邮件一封,内有《董宁文水墨画集》一册,《开卷》2019年第3期、第4期。

《董宁文水墨画集》是个小册子,收录的是近期在海宁张宗祥书画院展出的“董宁文水墨画展”作品,展览时间为2019年5月16日至6月10日。

海宁人唐吟方作序,名为《文心与艺心——写在宁文海宁展前》。其中讲到:这位读书界谦劳的“编辑”,还是一位资深的“水墨工作者”,在给读书界留下走过二十年的数百期《开卷》外,还为书香世界奉献了凝聚读书界老老少少数十位作家心血的随笔。让我惊异的还有他持续不断创作的水墨画作品,惊叹他的精力充沛与辛勤。那些寄情于江淮、江南、江东情怀的笔墨,看得出他个人的生活际遇、生命年轮与审美流向,感情朴素真挚,在水晕墨涨的原生态外显然别有主张,是水墨情歌,也是今天久已被疏离的弦外遗音。而他与当代文学界有“艺心”的作家与绘画界有“文心”的画家的合作,更是透视当今文坛艺林值得驻足的风景。

该册收录作品有:《常伴读书人》(与俞律、罗邦泰、郑雷合作),《晨曲》(与浦炯合作),《晨趣》(与周晨合作),望云渐高图(与唐吟方合作),垂钓图(钟桂松题跋),《春江水暖》(与浦炯合作),古村幽居(与卢宁刚合作),《独静》,《老友闲话》,《归帆》,《林下秋阳》(与王犁合作),《隆冬印象》(与章嘉陵合作),《暮归》(与周晨合作),《鸟声幽谷树》(薛元明题跋),《清炖》(与聂鑫森合作),栖息(与彭国梁合作),《秋山无尽》《山村夜月》《山村夜月图》(与顾村言合作),《山高水长》(黄征题跋),《山居之图》(与许宏泉合作),竹居图(与潘小庆、刘大石合作)。

嘉兴昆曲史料:桐乡徐氏拍曲

5月23日。郭长海教授寄赠的《吕韵清集》,前言第5页,记录有桐乡徐氏拍曲的资料:吕韵清在徐府受到的教益,还有她的戏曲修养。徐自华的父亲杏伯公,雅擅清音,深嗜昆曲,一支碧玉箫,能奏《赏秋》全曲。他常带着两个女孩子一起奏曲。徐自华回忆说:“每逢月明,则家君擫笛,余与韵清合谱《赏秋》等阕,丝竹达旦,不亚霓裳风景。”又说:“先君视(韵清)同犹女,暇辄教之度曲,自以碧玉簫倚声和之。月明凉露,往往夜午不休。”“暇辄教之度曲”,这是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月明之夜”,则是集中的排练,或是小型的演出。由此,吕韵清掌握了拍曲的技能,学会了作套曲的基本功,这就是她后来在写小说的时候,偶尔也插进一两只小令的原因。同时也不要忘记,吕韵清后来曾经有一部著名的戏曲之作,就是《六月霜传奇》。论其基本功,则当然来源于当初徐家的深厚戏曲修养。

嘉兴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民国图书)

5月21日。午饭后,本打算到小河边散步,刚出大门口没多远就遇到了张国璜先生。张先生说:“我们几位退休党支部的同事,在这附近聚餐。饭后到你这里来坐坐。”

张先生带了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紫桃轩杂缀》,供我们观摩。李日华(竹嬾)著,襟霞阁主人重刊,中央书店总经售,列入《国学珍本文库》第一集 第十六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廿八日初版,共二册。小辉所见为下册。分售定价为大洋六元,听起来还是比较贵的。校订者是虞山(常熟)沈亚公。
这沈亚公,根据“中文百科在线”网站的资料,其原名为平襟亚,具体资料为:平襟亚(1892—1980),名衡,赘于沈家,又名沈亚公,笔名秋翁、襟霞阁主等,江苏常熟人。近代上海滩著名的小说家兼出版商,鸳鸯蝴蝶派的健将。他曾开设中央书店和万象书屋,写文章,办报纸,风靡一时。曾因稿费问题与张爱玲引起风波。“襟霞阁主人”也是指的这位平襟亚先生。
另外,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一书于2010年3月由凤凰出版社再版,列入“嘉兴文献丛书”。据豆瓣网介绍:《六研斋笔记·紫桃轩杂缀(繁体竖排版)》为李日华据平时鉴赏、读书所得及平昔见闻随笔漫录而成。《六研斋笔记》共十二卷,多采用随笔的方式,大致所录为李氏历年来赏鉴法书名画的纪录,其相关内容占全书十之七八,其余部分则略述诗词、玄学、方药等杂事。每篇文章体裁都相当类似于书画题跋,李日华不但完整抄录作品画面上的题咏或跋语,另外还记下画家作者的姓名与创作时间,以便让后人考证。

《紫桃轩杂缀》及《紫桃轩又缀》共七卷,《紫桃轩杂缀》共分为三卷,内容包括如下:卷一:记动物、天象、人物;卷二:记植物、矿物、游戏、地理等内容博杂;卷三:记所见异事、鉴赏、赠词、品评、音乐、交易等生活杂记。

书后另附《紫桃轩又缀》四卷,内容包括他对书画的赏玩、鉴别、论画、赠词等一些平时生活休闲的真实记录。
此外,张先生还赠送四张1965年至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以及一张“章关松”印蜕。

嘉兴中山路大本钟

5月21日。鲁先生咨询:不知道大家的印象里,很多年前,嘉兴有没有过一个很大很大的钟(可能也并不大),每天下午的三点或四点(也可能是每个除了深夜凌晨的整点)都会响,好像整个嘉兴都能听到。现在想来这简直是最好的城市设计,太浪漫了,令人想哭。你想啊,每到整点,城市每个角落都回荡起钟声,每个人都能听到。但由于已经很长久的没有再听到过钟声,也不知道这个钟的实体到底在哪,以至于我有时候怀疑是不是在做梦,这个钟是否真实的存在。

正巧许月松先生在地文室。许先生说:我是老嘉兴了,这个钟我熟悉的,就在中山路上,戴梦得再往西去,吉水路路口,交通银行大楼上的钟。每天下午整点报时,2008年以后就没再听到过了。

网上查阅资料,嘉兴19楼网站上有一个《【十年】中山路大笨钟20岁》的帖子,是嘉兴电视台“小新说事”栏目2018年的采访内容,其中讲到:想到钟声,大家自然会想到嘉兴市区那个有名的大本钟,在中山路交通银行大楼顶上。以前,每天早上7点,《东方红》的旋律就会飘荡在嘉兴市区的上空,告诉大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不过后来这座钟就不报时了。走还在走,至今已经20年。

2008年《小新说事》报道:这就是市区中山路上交通银行大楼顶上的大钟,名字叫”三针塔钟”。伴随着一阵阵悠扬的钟声,这座大钟已经10岁了。1998年,交通银行大楼快要竣工时,银行决定在楼顶上造一座大钟。大钟在12层的大楼顶上,高度达60米。大钟有四个钟盘,每个钟盘直径有6米。钟的指针是不锈钢做的,一个秒针就有上百斤。这么大的钟能走,动力全靠电。

交通银行嘉兴分行工程师 龚芮群:我们银行是一级供电单位,就是双路供电,它就不会停电的。当年,交通银行花了20万从山东烟台买了一套钟表控制设备。为了保证时间的准确性,大钟采用了先进的GPS控制系统。 大钟具有整点报时功能,报时音乐也是跟英国伦敦的”大本钟”一样。为了不影响市民休息,大钟会有选择性地在整点报时。钟声就通过这16个大喇叭传向城市的东南西北。下午2点、3点、4点、5点、6点、7点、8点到9点报时。(9点以后呢?)9点以后不报了,大家要休息了。但是每年的元旦零点,大钟会破例敲响新年的钟声。10年来,大钟已经成为嘉兴人生活的一部分。时间过去十年了,目前大钟的运行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误差。银行已经做了方案,要在近期对大钟进行一次大的维修。

2018年《小新说事》回访:我现在是在中山路交通银行13楼的楼顶 ,在我身边这口大钟对我们很多嘉兴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二十年前它在我们嘉兴落户了, 现在每一天它还是在正常运行着。从1998年落户到现在的20年时间里,大钟大修过3次,说是修,其实是零件维护和更换。最初几年,大钟用的是第一代钟表控制设备,时间一长,齿轮磨损严重,2004年底内部控制设备换成了第二代,用的是石英技术。到2015年,又换上了第三代电子技术设备。

交通银行嘉兴分行工程师 龚芮群:原先根据风力、风向、齿轮箱的技术精度没那么高,现在把齿轮箱都更换了,电器控制线都更换了之后,精度更高了。在最近一次更新换代之前,大钟的走时最大误差大概一天有几十秒,现在可以说是误差微乎其微,跟标准的北京时间基本一样。第三代就是采用了最先进的GPS技术,这个钟的走时更加准确。现在的齿轮箱和电机是一体的,对大钟本身的运转来说就更加稳定。调试上更加方便了。我们的人员就是去定期检查一下,看看走时准确不准确,跟电脑上的配合吗?电脑上能看到如果出现慢几秒,自动跟踪的,走时不准了,它会自动修正的。为了维护好这个嘉兴为数不多的大钟,银行方面也是下了不少血本,幸亏也是银行的大钟。更新一次花了十几万,买来的时候,钟本身是20来万,还有外面的钟盘有6米,接近10万一面了。2017年5月,银行又花了半个月,把6米大的钟面也做了一次大改造。钟面把所有的背景,照明通通更新了,现在更亮了,原先就是一般的节能灯,现在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改成LED节能灯。2009年初,为了不吵到周边居民,大钟不再报时,早上不再放音乐。不过,有声音的时候,很多人嫌吵,但是当大钟悄无声息以后,有些居民又怀念起当年的钟声。大钟现在每隔半年要保养一次,主要是对齿轮箱加油,保养一次差不多是两三千块钱,按照现在的状态,看来再准时走十年也不成问题。

桐乡才女《吕韵清集》

5月20日,周一。报刊部送来了近期邮件,其中有北京寄来的《吕韵清集》。郭长海 郭君兮 编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10月版。封面有“桐乡市崇福镇人民政府资助出版”字样。邮戳显示,5月16日北京昌平寄出。

“前言”中介绍:“吕韵清(1871-1938),原名坤清,后从吴师伯滔之命,改为韵清,或作筠青,又作韵清女史、筠青女史。字逸初,或作逸、无逸。祖上遗有友芳园,又自称友芳旧主。浙江桐乡石门人(今崇福镇),家世不详。据自述,为吕留良后裔。”而且,这也是一位才女,能诗能文,能画能曲。

“凡例”中介绍:本书共分五卷:卷一为诗,卷二为文,卷三为戏曲,卷四、五为小说。吕韵清一生可见著作尽收于此。第一卷“诗”以新近发现的《倚修竹轩诗》稿本为主体。该诗集原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今藏于哈佛燕京图书馆。原缺书前数页,按写作时间先后为顺序排列,不按诗体编订,今亦从之。后附集外诗(含词一阕),是编者从各种报刊资料中搜辑而成,援前例,亦按发表时间先后为顺序排列。

本书也是一部为女性文学张目的书。“后记”中说:“尤其在民国初年,那样一个时代,众多的女性开始就在社会上袒露自己的思想,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需求,争取自己的权利,使社会呈现了一片新的面貌。无论这些小说的成就有多高,它们毕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为此,我愿意把我所能收集到的吕韵清的资料整理出来,编成一本书,提供给喜欢女性文学的同志们研究、欣赏,同时,也给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出现的小说家以适当的评价和一定的地位。”

嘉兴博物馆“张廷济的金石收藏世界”讲座

5月20日,周一。办公室转发《关于举办“张廷济的金石收藏世界”讲座的通知》,其中讲到:由嘉兴市文物局指导、嘉兴博物馆承办、桑椹主讲的“张廷济的金石收藏世界”讲座在嘉兴博物馆举办。讲座时间、地点:5月22日(星期三)14:00-16:00,嘉兴博物馆 三楼报告厅。请各单位积极组织,原则上不限人数。

此前,“嘉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送过相关内容,并有桑椹个人简介,转录如下:桑椹,男,1975年10月生,浙江上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以来浙江金石学文献整理及相关艺术史研究。编纂有《历代金石考古要籍序跋集录》(荣获第16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26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等,另有论文十余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名单。

另外,新浪听吅楼范先生博客记载有“金石春秋·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特展目录:

5月17日。《金石春秋·张廷济与乾嘉道文人圈》,明天上午正式开始展出,没有开幕式。今天中午前开始根据定位安放展品。见展品目录:第一部分·书香门第:一、私人藏清嘉庆九年高桂森刻张廷济自用石章;二、天一阁博物馆藏《张廷济收租簿》;三、私人藏清道光十六年《张廷济题篁里图等册页》;四、张廷济藏明末惠孟臣紫砂陶带盖一滴壶;五、张廷济书徐同柏刻钟鼎文竹根雕鼻烟壶;六、吴云旧藏徐同柏、翁大年等题《石鼓亭张氏鉴藏商周彝器款识》;七、清道光二十七年《徐同柏集瓦当拓片册》;八、清道光十九年徐同柏金文轴;九、徐同柏金石释文册页;十、张辛刻戴熙自用青田石印;十一、私人藏清道光十七年朱紫翔设色张上林像轴;十二、浙江博物馆藏清道光二十年《张廷济、张常熹父女诗画册》;十三、清道光九年张廷济墨色山水图画册;十四、《沈铭彝行书诗稿册》;十五、清乾隆五十六年《沈可培墨色山水图轴》;十六、《沈可均致寿兄信札》;十七、清同治九年《唐翰题墨梅图轴》;十八、海盐博物馆藏清道光二十二年张廷济隶书赠汪俨斋横批;十九、海盐博物馆藏清道光十年张廷济赠汪俨斋青铜钲拓片轴;二十、浙江省博物馆藏张廷济致汪俨斋手札;二十一、清道光十一年张廷济书“关帝庙”刻字方砖。第二部分·清仪悠远:二十二、私人收藏《张廷济题赠陈介祺〈眉寿图〉拓本长卷》;二十三、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轴;二十四、阮氏家庙藏周格伯敦全形拓片;二十五、阮元行书轴;二十六、私人藏清陈介祺楷书七言联;二十七、清仪阁藏石鼓文拓本长卷;二十八、浙江省博物馆藏六舟拓百岁图轴;二十九、浙江省博物馆藏六舟赠清仪阁古砖墨本轴;三十、清道光十七年六舟篆书四言联;三十一、清嘉庆十年赵魏行书七言轴;三十二、私人藏张廷济藏周“诸女方爵”全形拓并题;三十三、清道光十年张廷济临汉裴岑碑轴;三十四、浙江省博物馆藏清道光六年张廷济临汉裴岑碑轴;三十五、清仪阁汉裴岑记功题刻及翁方纲、吴骞、宋葆淳跋拓片;三十六、清仪阁邵善君汉画石刻碑及翁方纲、宋葆淳跋拓片;三十七、清李富孙、朱善旗等致张廷济信札册页;三十八、清嘉庆五年张廷济行书答张燕昌新篁里纪事诗册页;三十九、清嘉庆十六年清嘉庆五年(1800)张燕昌墨色兰花图册页;四十、私人藏清道光八年张廷济书吴昌硕跋“金篆斋”横幅;四十一、浙江省博物馆藏张廷济书吴昌硕跋“金篆斋”拓本横幅;四十二、私人藏清道光十九年张廷济跋隋《元公墓志铭》拓本;四十三、私人藏张廷济批校《金石萃编》;四十四、民国拓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影印本;四十五、私人藏晋“蜀师”砖;四十六、私人藏东汉“万岁不败”砖;四十七、张廷济款石砚。第三部分·宗仰江南:四十八、清道光二十三年张廷济楷书耆友论文图横披;四十九、清道光二十三年黄均墨色耆友论文图横幅;五十、清道光二十七年黄均设色修竹轩长卷;五十一、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廷济行书轴;五十二、私人藏清道光十五年张廷济行书诗赠太守瑞元轴;五十三、清道光十年张廷济行书轴;五十四、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廷济行书贺沈维鐈寿字中堂;五十五、清道光十七年张廷济隶篆行书扇面;五十六、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廷济隶书轴;五十七、张廷济书榖诒堂木匾额;五十八、张廷济篆书七言联;五十九、钱陈群行书诗长卷;六十、清道光十一年阙鸣珂绘张廷济题《篁里十景图咏合册》六帧;六十一、孙松泉绘张廷济题设色徐枋画像;六十二、清嘉庆七年王宸设色秋树读书图手卷张廷济等跋;六十三、浙江省博物馆藏清道光十六年张廷济行书赠杜文澜扇面;六十四、海盐县博物馆藏李修易倚晴楼图卷;六十五、浙江省博物馆藏清道光二十一年张廷济楷书赠李修易八言联;六十六、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廷济致于源诗稿;六十七、张廷济致阮琴信札册页;六十八、杭州博物馆藏清道光十年清道光吴之振行书“老学庵笔记”册张廷济跋;六十九、杭州博物馆藏张澹行书撰并题清仪阁诗横幅。(以上目录除注明藏处,均为嘉兴博物馆所藏)。

20190517第一次使用WordPress

5月17日,周五。因为新浪博客关闭电脑端发布文章一个月,所以动了自己搭建博客平台的念头。在李君的建议下,第一次使用WordPress搭建的博客后台,感谢李君和双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

上午,博物馆徐先生想要查阅《屠氏家乘》,检索了浙江省家谱联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都没有这部书。转而向平湖馆沈老师求教,给出一条线索,嘉兴的某位老先生可能有收藏。微信联系过后,有电子版收藏。承诺可以拷给图书馆一份。特此致谢。

上午,吴梁先生来地文室。吴先生今年85岁。讲到徐元观先生,于2018年过世。

徐元观《难忘乡愁——嘉北故事》

5月17日,下午四点钟到秀洲区政协办公室,叶加老师赠送《难忘乡愁——嘉北故事》5册、《秀洲文史》2018年第3期(总第45期)5册。并填写“捐赠证书”一张,编号为:DF2019025,抬头为“徐琨先生”。请叶老师代为转交徐元观先生的儿子徐琨。

《难忘乡愁——嘉北故事》,徐元观 著,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嘉北街道办事处、嘉兴市秀洲区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 编,吴越电子音像2018年10月版。

徐元观先生在《开头的话》中写道:“我家世居中山西路天官牌楼,1984年在中山路拓宽延伸时,因房屋拆迁,先在嘉兴三中宿舍过渡,1986年又搬入河西新区,就居住在三塔村首批拆迁后建造的吉水路住宅小区内。”“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调入嘉北公社的学校工作,融入了这里的社会生活,成为嘉北的一个居民,说起来也真是一种缘分。”“1981年我参加了嘉北公社的第一次地名普查工作,有机会对这里的人文地理、古迹景观、历史渊源等作一些调查,因此对这里的情况逐渐有进一步的了解。”

全书共分九章,分别是:悠悠嘉北、江南水乡、村落密布、风俗民情、兴学重教、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故事传说、集散之地。扉页前面附有一张嘉北公社的地图,未注明来源,疑似来自《嘉兴地名志》。

另外,经咨询薛家煜先生,徐元观先生于2018年3月24日过世,享年84岁。此书为徐先生遗著。